银杏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吴华峰厉鹗与雍乾诗坛古代小说研究 [复制链接]

1#

内容简介

该书专论厉鹗的诗歌,根据厉鹗诗学活动的成熟与核心阶段,考察厉鹗在雍乾诗坛的创作、影响与地位。

全书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编,各有侧重。上编研究厉鹗的生平与著述:第一章力图突破作家生平研究按年代平铺直叙的套路,从厉鹗的科举经历、盛世背景下的性格成因、自身经历与人格塑造三个角度对他的人生展开考察,第二章对厉鹗的著作加以整体考述。

中编研究厉鹗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:第三章分类剖析厉鹗的诗歌题材,第四章结合厉鹗的诗学思想考察其诗歌审美特质,第五章讨论厉鹗诗歌批点的价值。明确其诗坛地位的获得与自身努力的关系。

下编研究厉鹗的诗坛地位:第六章考察厉鹗在人生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的文学交游,藉此见出厉鹗诗名的揄扬过程。第七章将厉鹗及其诗歌放入雍乾诗坛的发展背景中,定位其诗歌史阶段的特殊性质与地位。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对这位布衣诗人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识。

目录

绪论

第一节 厉鹗诗歌创作诗史阶段定位

第二节 厉鹗研究史回顾及本书思路

上编:沉沦下僚而勤于著述

第一章 厉鹗的生平与性情

第一节 厉鹗的科举经历与出处抉择

第二节 盛世背景下的双重心态

第三节 枯寂与洒脱:不谐于俗的人生

第二章 厉鹗著述考

第一节 集部著作

第二节 史部著作

第三节 子部著作

第四节 《樊榭山房集》佚文辑补

中编: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再审视

第三章 厉鹗诗歌题材研究

第一节 内部心灵的开掘:游仙诗与悼亡诗

第二节 外部世界的审美观照:山水诗与咏史诗

第三节 艺术化人生的建构:题画诗与咏物诗

第四章 厉鹗的诗学观及其诗歌艺术风貌

第一节 唐宋兼宗:厉鹗诗歌渊源新论

第二节 心迹双清:尚“清”的诗学观与创作表现

第三节 以学为诗:重“学”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

第五章 厉鹗的文学批点

第一节 厉鹗杜诗批点研究

第二节 厉鹗批点《全唐诗选》研究

附录 《杜诗会稡》《全唐诗选》厉鹗批语辑录

下编:诗坛地位

第六章 厉鹗的诗学交游圈

第一节 厉鹗与杭州文人群体

第二节 厉鹗与扬州文人群体

第三节 厉鹗与津门文人及当湖吟社群体

第七章 厉鹗与雍乾诗坛

第一节 厉鹗诗歌“于新城、长水之后别续一灯”的诗史内涵与意义

第二节 厉鹗在雍乾诗坛地位管窥——以《移居》诗四首唱和为中心

第三节“朝野离立”背景下的诗学论争:厉鹗与沈德潜关系辨

结语

厉鹗年谱补编

主要参考文献

后记

后记

七年时光转瞬而过。乌鲁木齐的十月中下旬,天气已渐渐转凉,而记忆中南京大学校园里的银杏树,也即将到了落叶缤纷的季节。

当我给修订完毕的书稿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,七年前的往事却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:犹记得年4月的某日午后,正在焦急等待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成绩的我,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。接通之后,话筒那边传来一位慈祥长者的声音,一字一顿地说:“请问是吴华峰吗?我是莫砺锋。”

当听到最后三个字的时候,我顿时紧张地不知该说什么,还没等我反应,莫老师又告诉我博士考试成绩已经通过,让我耐心等待录取结果。

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就顺理成章,当年九月,我就如愿从遥远的边城乌鲁木齐来到六朝古都南京,徜徉在南大鼓楼校区的银杏树下了。

而与厉鹗研究的结缘,也有诸多不能忘记的故事。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,注重循序渐进的学术积累,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,到二年级下学期才开题,真正的论文写作时间仅有一年。

在开题之际,我原先构思的题目却因种种原因无法继续。经过和莫老师商量,最后决定以《宋诗纪事》为核心,考察清代前期的宋诗学,这自然要涉及到该书的编者厉鹗。研究困难远远超过预期设想,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思考,论文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对厉鹗的个案考察上。

而在持续深入地研究中,我意识到即使是对这一个案的考察也并非易事。在论文写作的最后关头,莫老师因病住院,病情刚刚稳定,就在病榻上对我们的论文进行批阅。可以说,论文的最终完成不仅源自于我个人的劳动,更渗透着莫老师的心血。

本书的主要部分,就是我于年至年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。按照设想,这部书稿只是当初所计划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。不仅厉鹗个人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,以他为中心的清代雍乾时期的布衣文人群体等等,都是一个个可以持续研究的课题。

但回到新疆师范大学继续任教之后,由于地域与个人的双重因素,我的学术兴趣也发生转向,原先的计划都暂时搁置。

不过现在想来,这些都并不重要,七年当中最值得珍视也最令人着迷的,其实是在南京大学宝贵的读书经历。尤其是南大文学院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“两古专业”扎实厚重学风的熏陶,以及同门挚友之间的砥砺切磋,这一切都让我眼界大开,并将受用终身。甚至有时候觉得论文本身的完成,也只不过是众多收获之外的一个附带产品。

古人有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之说,我深知这本著作还有很多不圆满之处,之所以斗胆公之于众,是因为它真实反映了我人生某一阶段中的心情、以及学术水平的局限。更重要的是,这本敝帚自珍的小书中,凝聚了我成长道路中师长们数不尽的引导关爱,以及家人们的支持奉献。

因为有了他们,在七年后的今天,我依然能够幸运地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前进,继续沉浸在学术研究的魅力与快乐当中。正如莫老师在毕业时对我与同门的教诲:“学术研究的道路还很长”。学无止境,每一个阶段的不圆满,都会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,并成为我前行的动力。

吴华峰

年10月20日

作者简介

吴华峰,祖籍山东,年生于新疆,文学博士。现任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“西域文史研究中心”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兴趣为中国古代文学、西域文史。在《文献》《文学研究》《西域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。

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